山东省滨海公安局河滨分局河城派出所,融合共治,砥砺奋进,守护一方平安和谐
山东省滨海公安局河滨分局河城派出所致力于维护地区平安,通过不懈努力和砥砺奋进,实现融合共治,促进社区和谐,该派出所积极采取多项措施,加强社会治安防控,有效维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为地区的稳定和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山东省滨海公安局河滨分局河城派出所位于河口城区腹地,肩负着河口城区范围内油田生产区、办公区、生活区的治安管理工作,辖区面积2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6万余人,年接处警数占分局警情总量90%以上。面对辖区人口集中、警情繁杂、工作量大等形势,河城派出所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筑牢“主防”理念,不断探索实践符合辖区特点的警务模式,积极推进融合共治,不断提升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
聚力融合共治
构建治安防控新格局
深化“警格+网格”融合,打通治理末梢。警务工作融入区域基层社会治理大局,将“人、地、事、物、组织”与警务日常工作有机结合,在10个社区实行分局民警兼任社区副书记制度,拓展“线上+线下”工作延伸,实现优势互补、深度融合、效能叠加。
强化警种联动,提升作战效能,完善派出所与警种部门协作机制,针对重大警情、重大案件、突发情况,实现第一时间联合响应,通过开展联合勤务,社会面治安管控得到显著加强。同时,壮大群防群治力量,以“社区警校”为载体,对“红袖标”等各类安保综治力量加强培训指导,治安防范有生力量得以补充。用好科技支撑,打通警务与政务平台信息壁垒,汇聚研判矛盾纠纷、治安隐患等信息,推动重点部位视频监控接入指挥室,构建集视频巡查、指挥调度于一体的实战平台,治安技防措施显著增强。
聚焦基础要素
筑牢治安管理根基
牢牢抓住基础要素管控这一抓手,依托“一标三实”数据信息,做到基础信息底数清、情况明、管得住,根据区域划分,压实工作责任,真正做到“人人身上有任务,个个肩上有责任”,通过210个重点要素分级分类管理,实现事事有人管、件件有落实。
动态管理行业场所,旅馆、网吧、娱乐服务场所等重点行业场所,建立行业场所治安管理档案,实行分级管理和动态升降级制度,最大限度压缩藏污纳垢空间,通过管控结合获取线索,刑事打击犯罪嫌疑人6人,查处违法行为人175名。严管危化物品,对散装汽油、烟花爆竹、管制刀具、易制爆化学品等危险物品,严格执行购买、运输、储存、使用等各环节的治安管理规定,通过查台账、严督导、保规范,坚决避免发生流失流弊问题。前瞻化管理新兴业态,针对网约房、电竞酒店、共享经济等新兴业态发展可能引发的治安问题,主动加强与市场监管、文旅等部门沟通,提前研究探索管理措施和方法,为新兴业态健康发展强化治安保障。
落实主防责任
推动警务模式转型
筑牢“主防”理念,将工作重心更多地转移到源头防范和管理服务上来,通过资源优化和勤务调整,构建打防宣控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努力实现“发案少、秩序好、社会稳定、群众满意”的目标。
科学调整勤务模式,优化巡逻路线,将警力部署到案件高发、防范薄弱区域,变“被动接警”为“主动发现”,切实提升了见警率和管事率。严格日常督导,定期通报小区发案情况,协调推进“三防”建设,联合开展集中整治,及时下发公安提示函1份、整改通知书16份,整改治安防范漏洞32处。深化宣传教育,针对电诈、盗窃等案件,开展“四进”宣传活动,利用线上线下渠道发布预警信息,开展反诈预警600余人次,宣传活动15场次,辖区群众自我防范能力不断提升,电信网络诈骗和可防性案件发案不断走低。
深化多元化解
践行“枫桥经验”
坚持把化解矛盾纠纷作为维护辖区安全稳定的重要手段,积极构建“排查全覆盖、受理多渠道、调解专业化、回访促落实”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机制,成功地将大量新老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最大限度增加了辖区和谐因素。
健全排查网络,依托警网融合机制,建立全域矛盾纠纷信息收集网络,社区民警、网格员等成为发现矛盾的“前哨”,力争矛盾发现在早、解决在小。搭建多元平台,成立“一站式”矛盾纠纷调处中心,设置矛盾纠纷无差别受理窗口,实行“一窗分流”,推行“五个一”工作法,开展“黄河口云法庭”,大力提升了矛盾纠纷发现率、化解率。推行警民联调,组建由调解员、律师、法官等组成的“义务调解委员会”,以“纠纷处理在网格,矛盾化解在社区”为目标,年均化解矛盾纠纷200余起。强化回访跟踪。巩固调解成果,定期了解协议履行情况,防止矛盾潜藏复发,真正做到事了人和。
(大众新闻·鲁中晨报通讯员 薛凯匀)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