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大伯买菜遭遇气温骤降,突发心梗!
气温骤降,杭州一名71岁的大伯仅穿着单薄的衣服出门买菜,不幸遭遇心梗,提醒广大市民,在寒冷的天气里,特别是老年人和身体较弱的人群,要注意保暖,避免外出,以免发生意外,此次事件也提醒人们关注冬季健康,注意防范心梗等突发疾病。
这周,杭州气温骤降,健康意外也随之而来。11月19日一大早,71岁的庞大伯像往常一样,穿着单薄的外套去菜市场买菜。往回走时,他突然感觉胸闷胸痛,身上微微发汗,于是赶紧在路边的台阶上坐着休息了一会儿,感觉好转些,继续拎着菜回家了。回家后,庞大伯自行吃了速效救心丸,认为没事了,就没放在心上。
20日早上,他准备起床做早餐,结果再次胸闷胸痛,而且比第一次胸痛更剧烈,持续时间更长,后背还有发凉感。只一会儿,黄豆大小的汗珠从他脸上往下淌。
老伴见状,赶紧拨打了120。救护车将庞大伯送到了浙江省立同德医院急诊科。急诊立即行心电图提示:急性下壁ST段抬高心肌梗死。心内科会诊后立即行冠脉造影,结果提示“右侧冠状动脉闭塞”。其间,庞大伯的心跳一度只有33次,血压74/44mmhg,心内科医生立即给其开通右侧冠脉,植入一枚支架,同时给予升压、扩容等抢救后,庞大伯胸痛明显缓解,生命体征趋于平稳,返回病房继续观察治疗。
心梗危机如何发生?
2025年“世界心梗日”的主题为“心梗拨打120,胸痛中心快救命”,一起来关注心梗这个“沉默的杀手”。
浙江省立同德医院心血管科王明建副主任医师介绍,心梗医学全称“急性心肌梗死”。“心脏就像一座永不停工的工厂,冠状动脉是它的输油管道。当这些管道因斑块堵塞或痉挛突然‘断流’,心肌细胞就会因缺氧而大面积坏死,就像被掐断电源的机器瞬间停摆。它的凶险在于发病急、致死率高,抢救必须分秒必争。”
王明建指出,心梗发病原因错综复杂,但核心是血管病变与不良诱因的双重夹击——
动脉粥样硬化——潜伏的“定时炸弹”: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病如同“腐蚀剂”,在血管壁沉积脂质斑块。斑块一旦破裂,血栓瞬间封堵血管,这是心梗最常见的导火索。
血管痉挛——无形的“绞杀者”:寒冷、暴怒、剧烈运动等刺激下,冠状动脉突然痉挛收缩,血流戛然而止。吸烟者尤其高危,尼古丁会直接损伤血管内皮,诱发痉挛。
血栓游走——致命的“漂流物”:房颤患者心脏内形成的血栓,可能随血流“漂”到冠状动脉,造成“跨区域打击”。
心梗高危人群
心梗高危人群可归纳为五类:
1. 三高人群:血压、血糖、血脂失控者;
2. 三多人群:烟不离手(每日>20支)、酒量超标(男性酒精摄入>25g/日)、腰围爆表(男性≥90cm,女性≥85cm);
3. 家族病史者:父母或兄弟姐妹55岁前患心梗;
4. 压力过大者:长期高压工作、焦虑失眠;
5.隐性患者:自身免疫性疾病或慢性肾病患者。
胸痛123法则
王明建表示,识别心梗预警信号,谨记“胸痛123法则”——
1个核心症状:胸痛!压榨性、窒息感,如巨石压胸,可放射至左肩、左臂、下颌甚至胃部,持续超过15分钟不缓解。
2个伴随警报:冷汗淋漓+呼吸困难,患者常描述“感觉要窒息而死”。
3个隐匿信号:尤其需警惕女性或糖尿病患者出现的牙痛、胃痛、恶心,若与体力活动相关(如爬楼时发作,休息后缓解),务必高度怀疑心梗。
另外,心梗前数周可能反复出现活动后胸闷,休息后缓解的“心绞痛”预警信号。一旦信号出现,立即拨打120,静卧等待救援,千万别擅自服药或活动。
中西医协同救治心梗
王明建表示,中医将心梗归为“胸痹”“真心痛”,核心是“本虚标实”之证,治疗讲究“急则通脉,缓则固本”,与西医急救形成互补。
“一些经典中成药可以迅速缓解心绞痛,针刺可以救急,快速止痛。在介入后防复发上,中药可以改善支架内再狭窄,如通心络胶囊促进侧支循环,中药护胃方则有助于缓解抗血小板药物的胃肠反应,减轻西药副作用。在康复期,练习八段锦等中医导引术可以提升心肺功能,中医养生药膳补心气。另外,穴位贴敷(心绞痛贴)、耳穴压豆、中药足浴等中医外治方法可以改善循环。”王明建介绍。
如何预防心梗?
▶控制三高:定期监测,遵医嘱用药;
▶戒烟限酒:烟草是独立危险因素,男性每日酒精量≤25g(约1两白酒)。控——平衡身心
▶体重达标:BMI 18.5-23.9,腰围男<90cm,女<85cm;
▶情绪减压:练习冥想或每周3次正念呼吸。改——重塑习惯
▶意式饮食:多吃鱼、橄榄油、蔬果,少吃红肉;
▶规律运动:每周150分钟快走(如每日30分钟);
▶充足睡眠:保证7-8小时优质睡眠。查——早期预警
▶定期筛查:普通人群40岁后每年查心电图、血脂,高危人群半年1次颈动脉超声筛查斑块。
橙柿互动·都市快报 记者 张静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