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花班费请人排练拳术,别让家长为形式主义买单
近日,某学校花费班费请人排练拳术,引发家长关注,对此,有人认为这是形式主义,不应该让家长为此埋单,对此事件,各方意见不一,无论看法如何,学校应该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但也应该避免形式主义,确保活动真正有益于学生成长,同时合理控制成本,避免不必要的浪费。
评论员 李长需
搞自己的排场,让别人埋单,这不厚道。
最近,成都一所中学的家长在“问政四川”平台上吐槽:10月底学校要开运动会,要求每个班都得表演拳术。但问题是,学生们压根不会打拳,体育老师也不教,家委会没办法,只好用班费请外聘老师,花了5000到10000块钱。家长觉得,占用自习时间排练、花钱请老师太不合理。成都市教育局回应说,学校没要求家委会花钱请人,活动以武术元素为核心,不占用正课时间。
乍一看,花班费请人排练是“没人会拳术”的无奈之举,但说实话,这大概又是一个深受教育形式主义之苦的案例。学校把武术表演作为运动会主题,本意是弘扬民族文化,出发点没错。但实际操作中,班级里没人会打拳,体育老师也不教,学校没考虑学生的这些实际情况,只管提出宏大目标,却不管学生们怎么实现。这才有了家委会花费班费请外聘老师的原因。
学校光追求开幕式表演的视觉效果,却没算学生参与的成本,最后把压力都转嫁给了家长。这不合适,也欠厚道。班费本来应该用在班级公共事务上,现在却用来支付排练费用,这无疑增加了家长的经济负担,也违背了教育公平的原则。家长的质疑,质疑的恐怕不仅仅是班费的使用,更是该项教育活动的必要性。
教育部门在回复中,试图给活动贴上文化价值和教育意义的标签,但这些标签很难消除家长们的疑虑。把武术表演和民族精神、班级建设挂钩,确实有道理。武术作为中华文化符号,其所蕴含的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精神,本可以通过实践体验让学生深谙其味。班级团体操展示,也能增强集体凝聚力。但这些目标能不能实现,关键要看活动设计是不是真正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如果排练成了“为表演而表演”,学生被迫机械模仿动作,而不是理解其文化内涵;如果外聘老师成了“技能补丁”,而不是教育延伸,再宏大的主题也难逃形式化。教育活动的价值,不在于场面有多么宏大、表演有多么专业,而在于学生参与中能不能获得成长。
更关键的地方在于,弘扬武术文化、理解民族精神这些宏大目标,学校能不能自己埋单,完全可以通过体育课或课外活动组织学生学习,或者校方出资聘请外聘老师去教孩子们,而不是把难题都甩给家长们,让家长为其“视觉效果”而埋单。
学校要视觉效果,家长不愿为之埋单,双方矛盾的根源,恐怕还在于教育评价体系的错位。现在,学校大型活动常被赋予“展示教育成果”的职能,甚至成为上级检查、社会评价的指标。这种压力传导到基层,就催生了“重形式轻实质”的倾向:活动设计追求视觉冲击力,而不是教育深度;组织过程强调流程合规,而不是学生身心体验。表演成了任务,学生成了“道具”,而不是活动的主体,这远离了教育活动的初衷,也失去了活动举办的原有意义。
教育活动的本质是育人,而不是搭建秀场。学校应该回归教育初心,把更多精力放在学生的全面发展上,而不是追求形式上的创新。家长的不满正是对这种倾向的警醒,提醒我们教育不能沦为“面子工程”。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