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急性心肌梗死,与时间赛跑的生死之战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严重的心脏疾病,需紧急救治,本文介绍了急性心肌梗死的认识,强调及时救治的重要性,通过与时间的赛跑,患者需尽快接受医疗干预,以降低病情恶化的风险,了解急性心肌梗死的典型症状、预防措施和紧急处理方法,有助于提高生存率,促进患者康复。
【查询证书】
我们的身体里有一个不知疲倦的“发动机”,那就是心脏。它每分钟都在规律地跳动,将血液和养分输送到全身。而心脏自己也需要能量,负责给它输送能量血液的,是几条叫做冠状动脉的血管,您可以把它想象成发动机的“输油管”。
急性心肌梗死,俗称“心梗”,就是这些至关重要的“输油管”突然被堵死了。心脏的肌肉(心肌)因为得不到血液供应,会迅速缺氧、受损,甚至坏死。这就像发动机的油路被彻底掐断,机器随时可能停止运转。这是一种极其凶险的疾病,发作迅猛,每一分钟都非常宝贵,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
一、为什么会发生心梗?谁是高危人群?
绝大多数心梗的根源,是一种叫做“动脉粥样硬化”的过程。简单说,就是血液里的胆固醇等物质像水垢一样,慢慢沉积在血管内壁上,形成粘稠的斑块(粥样硬化斑块)。这些斑块平时可能相安无事,但一旦因为某种原因,斑块的表面破裂了,身体会误以为血管破了,立刻调动血小板等成分过来形成血栓止血,结果反而把血管彻底堵死了。
那么,哪些人的血管里更容易形成这些危险的“水垢”呢?如果您有以下情况,就需要格外警惕:
·“三高”人群:即患有高血压、高血脂(尤其是胆固醇高)、糖尿病的人。血压高会冲击损伤血管内壁;血脂高提供了更多的“水垢”原料;血糖高则会腐蚀血管,让血管变得更脆。
·不良生活习惯者:长期吸烟是独立的危险因素,烟草中的有害物质会直接损伤血管;缺乏运动、肥胖也会加重身体代谢负担。
·其他因素:有家族遗传史(直系亲属有早发心脏病史)、年龄增长(男性45岁、女性55岁后风险增加)、精神压力大、经常情绪激动等。
心梗一年四季都可能发生,但在冬春季节天气寒冷时更为高发。剧烈运动、突然的劳累、情绪大喜大悲、饱餐一顿等,都可能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诱发斑块破裂,导致心梗发作。
二、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千万别再当成胃痛!
心梗最典型、最危险的信号就是胸痛。但这种痛感非常特殊,需要您仔细辨别:
·疼痛的感觉:那不是隐隐作痛,而是胸口正中间出现剧烈的压榨感、紧缩感、憋闷感,好像被一块大石头死死压住,喘不过气来,常伴有莫名的恐惧感甚至“濒死感”。
·疼痛的位置和放射:疼痛除了在胸口,还经常放射到身体其他部位,比如左侧肩膀、左上臂内侧、后背、颈部、喉咙甚至牙齿,有时也会表现为上腹部疼痛,极易被误认为是“胃痛”或“肩周炎”。
·疼痛的时长和反应:这种剧痛通常持续超过15-20分钟,休息一会儿也不会缓解,含服普通救心丸或硝酸甘油效果也不佳。
·伴随的症状:常常伴有大汗淋漓(出冷汗)、恶心呕吐、呼吸困难、心慌气短、脸色苍白等。
这里有一个性命攸关的提醒:并非所有心梗都如此典型。有些患者,尤其是糖尿病患者和老年人,疼痛感可能不明显,仅表现为严重的乏力、头晕、呼吸困难或恶心呕吐,这称为“无痛性心梗”,更加隐蔽和危险。一旦出现上述任何不能明确的剧烈胸痛或不适,请不要有任何犹豫,不要自己开车,不要硬扛,务必立即拨打急救电话!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
三、医生如何判断是心脏“报警”了?
到了医院,医生会像侦探一样,快速通过几种手段来确认是不是心梗:
1.心电图(ECG):这是最快速、最关键的检查。心脏缺血或坏死时,心电信号会发出特殊的“警报”,医生能立刻从图纸上读出来。这是决定后续抢救方案的关键依据。
2.抽血化验:检查血液中心肌损伤的标志物,主要是肌钙蛋白(cTn)。当心肌细胞坏死时,它会大量释放到血液中。通过检测它的数值高低和变化趋势,可以明确诊断并判断心肌受损的严重程度。
3.冠状动脉造影:这是诊断冠心病和心梗的“金标准”。医生会从手腕或大腿根的动脉送入一根很细的导管,直达心脏的冠状动脉,注入造影剂,在X光下就能清晰地看到到底是哪根血管、哪个部位发生了堵塞,堵塞程度如何。这个检查不仅能确诊,更重要的是为接下来的“疏通血管”治疗指明了道路。
四、如何“抢修”堵塞的血管?核心是争分夺秒
治疗的核心目标只有一个:想尽一切办法,以最快的速度重新打通被堵塞的血管,恢复心脏的血液供应。常用的方法有三种:
1.急诊介入治疗(PCI):这是目前最有效、最首选的方法,也就是常说的“放支架”。医生在做完冠状动脉造影找到堵塞点后,可以用一个带球囊的导管把堵塞处撑开,然后放入一个网状的支架,把血管永久地撑开,保证血流通畅。这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方法,效果立竿见影。
2.药物溶栓治疗:如果医院没有条件立即做介入手术,医生会采用强效的“溶栓”药物,通过静脉输液,把堵塞血管的血栓“溶解化开”。这个方法对时间要求极严,发病后3小时内效果最好。
3.搭桥手术(CABG):如果血管堵塞的情况非常复杂,比如多处严重堵塞,不适合放支架,医生可能会建议做搭桥手术。即从患者自己身上取一段血管(如腿上的大隐静脉),在堵塞血管的前后端重新建立一条“高架桥”,让血液绕过堵塞段,重新灌溉下游的心肌。
无论采用哪种方法,越早治疗,效果越好,挽救的心肌就越多,未来发生心力衰竭等后遗症的风险就越低。
在疏通血管的同时,医生还会使用一系列药物来辅助治疗、保护心脏和防止复发,比如:
·抗血小板药(如阿司匹林):防止新的血栓形成。
·他汀类药物:强力降低胆固醇,稳定血管里的斑块,防止它再次破裂。
·β受体阻滞剂:减慢心率,降低心肌耗氧量,让心脏“省着点用”,好好休息。
五、如何预防?守护好心脑血管的健康
心梗虽然可怕,但它是可防可控的。做好以下几点,就能极大地降低风险:
1.管住嘴:饮食清淡,低盐、低油、低糖。多吃蔬菜水果、粗粮,少吃肥肉、动物内脏、油炸食品和甜食。
2.迈开腿:每周坚持至少5次、每次30分钟以上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运动能帮助控制体重、改善“三高”。
3.戒烟限酒:戒烟是必须的,同时严格限制饮酒,最好不喝。
4.管理慢病:如果患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一定要遵医嘱长期规律服药,定期监测,将其控制在理想范围内。这是预防的基石。
5.平和心态:学会管理情绪,避免大喜大悲,保持心态平和,减轻精神压力。
6.定期体检:尤其是有危险因素的人群,定期检查血压、血糖、血脂和心电图,防患于未然。
总结一下:急性心肌梗死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了解它的典型和不典型症状,知道哪些是高危因素,掌握“立即呼救”的原则,是保护自己和家人最关键的第一步。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管理好慢性疾病,则是为我们心脏的长期健康穿上最坚固的“防弹衣”。记住,有胸痛,速求救,通血管,争分秒!
河南省人民医院急诊科 崔英杰 主治医师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