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前县人大,监督力度助力发展加速度
台前县人大通过实施有效的监督“力度”,积极促进地方发展,实现了发展“速度”的显著提升,县人大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紧密围绕地方中心工作,强化监督职能,确保政策落实,推动了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全面发展,这一举措不仅提升了地方治理效能,也为县域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大象新闻记者 张松涛 通讯员 通讯员 李言学 朱文敬
轰鸣的工地、忙碌的车间、高效的政务大厅……深秋的台前县,处处涌动着高质量发展的滚滚热潮。
走进台前县先进制造业开发区,中硼新材料项目的生产线正全速运转,工人们紧张而有序地忙碌着。不远处,海源化工等项目的厂区轮廓已然成型,一个百亿级化工产业集群初具规模。
“从项目立项到投产,人大全程跟踪监督,帮我们协调解决了不少实际困难。”项目负责人指着眼前的景象感慨道。这份发展的“速度”,源于人大监督的“力度”。县人大常委会将省政府支持台前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细化为82条具体措施,清单式管理、项目化推进,并持续开展视察调研、跟踪督导,让“政策蓝图”加速变为“项目实景”。
同样热火朝天的,还有羽绒产业的升级之路。在刚落成的国家级羽绒质检中心内,检测仪器高效运转;不远处,万东新塘、雪绒绒等十余个羽绒项目正加紧建设。“我们正朝着全球最大的优质羽绒生产集散基地目标迈进。”现场工作人员的语气中充满自信。
问渠那得清如许?在县先进制造业开发区行业代表联络站,一场围绕“汽配行业技术升级”的座谈会气氛热烈。几位来自企业的人大代表与相关部门负责人围坐一堂,你一言我一语,剖析难题、探讨路径。
“我们打造了9个行业代表联络点,就是要把服务送到企业家门口。”县人大常委会代工委负责同志介绍。这里不仅是政策宣讲的课堂,更是纾困解难的前哨。全省首家“人大代表民营经济运行观察点”就设在此地,通过“代表+企业+部门”的“直通车”机制,企业融资难、用工荒等14个“燃眉之急”得到有效化解。
镜头之下,是人大监督的“锐度”。台前县创新推出《电视问政》《民生零距离》等栏目,已推动解决各类问题40余件。同时,在县政务服务大厅,“营商环境观察点”的人大代表们化身“体验官”,全程跟踪审批流程,用“跟办—体验—反馈—整改”的闭环,督促服务效能提升。
在许集村产业园,省人大代表许延随正查看新投产的生产线。作为乡村振兴的“领头雁”,他带领村民创办的产业园年产值已达9500万元,让500多名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而在90后市人大代表王兴的房车生产车间里,工人们正在赶制订单。凭借自主研发,他的企业累计产值突破12亿元,跻身行业前十。县人大代表杨庆生则深耕羽绒行业三十年,不仅做大自身企业,更以商招商,引来全球龙头,推动了整个产业的转型升级。
站在黄河大堤上极目远眺,滩区迁建安置区楼房林立。县人大常委会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不仅开展执法检查、提出治污良策,更深入滩区调研,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如今,台前县牵头与山东毗邻四县开展人大跨区域协作,在产业发展、生态环保等领域携手,共同推动解决跨省纠纷、环保等问题,奏响了黄河岸边的“协奏曲”。
从机声隆隆的项目现场,到唇枪舌剑的问政平台,再到硕果累累的产业园区,台前县人大工作的“温度”“力度”“锐度”与“热度”清晰可感。人大履职正以其务实与创新,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澎湃动能,奋力谱写着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台前崭新篇章。
审核:张松涛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