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谚语中的秋雨之韵
谚语中的秋雨常被描绘为预示着寒冷的季节即将来临的征兆,秋雨绵绵,象征着丰收与硕果累累的季节,同时也预示着天气将逐渐转凉,提醒人们注意增添衣物,保暖防寒,在谚语中,秋雨也被用来形容一种沉静、内敛的氛围,如同雨后的清新空气,给人以宁静致远的感觉,谚语中的秋雨是一种富有象征意义的文化表达,蕴含着人们对自然和生活的深刻感悟。
当秋雨敲打着窗棂,或是浸润着田畴,时节递嬗的信使已如期而至。有关秋雨的谚语不仅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可以帮助预测天气变化,而且富有诗意,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与智慧。让我们在感受秋雨的同时,一起来探索其背后的奥秘吧。
1.一场秋雨一场寒 十场秋雨穿上棉
这句话的意思是,我国华北、东北和江淮等地进入秋天后气温会逐渐降低,一场秋雨冷过一场,几场秋雨过后就可以穿冬装了。这种说法背后的科学依据是什么呢?
夏至过后,北半球高纬度地区接收的热量持续减少,地面辐射冷却也日益显著,使得该地区的冷空气逐渐积聚并加强,这导致来自西伯利亚或蒙古地区的冷空气南下频率增加,强度也逐渐增强。在此过程中,我国南方的暖湿气流随着太阳辐射逐渐向南半球偏移而减弱。北边的冷气团向南移动,与我国南方相对较暖的气团交汇,产生降水,并引发气温下降。当冷空气逐渐控制局地时,温度下降便尤为明显。当某区域被冷空气控制后,晴朗夜间较强的辐射冷却作用,叠加冷平流的影响,人们对于“一场秋雨一场寒”的感受便会更明显。
2.立秋有雨一秋吊 吊不起来就要涝
因为我国大部分地区属季风气候,秋雨的多少和雨季结束的早迟有一定关系。华北的雨季一般在8月结束,而后雨量减少。8月初下雨后若无较大降水(秋吊),则可能秋旱;若有较大降水(未吊起来),则以后还要下雨,会使秋雨偏多。
我国东部地区雨带的进退与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变动有关。盛夏,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北移到25~30°N以北,我国北方进入雨季。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在8月上旬开始南退,有的年份在7月底8月初即南退,而有的年份则迟到9月份才向南撤退。所以8月上旬前期下雨以后,如果无较大降水,则表明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可能已向南退,将要“秋吊”了;相反,若8月上旬前期下雨后,还有较大降水则表明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尚未南退,可能南退较晚,秋季雨水可能偏多。
3.八月十五云遮月 正月十五雪打灯
中秋节这天云幕遮蔽天空、阴天或下雨,来年正月十五这天将会出现雨雪。也有谚语为“正月十五雪打灯,一年就有好收成”。在气象学中有种前后对应的韵律关系,是指某种天气现象出现后,在一定时期内会出现一种与之对应的天气现象。这种韵律关系所表现的,恰是一定时间间隔内天气现象的对应变化,通常以30天为一个间隔,从中秋到来年元宵节,正好是5个间隔,整整150天。中秋云与元宵雪,即是这种韵律关系的体现。
4.秋雨透地 霜降来迟
如果秋天降雨量大,霜就会来得比往年晚一些,预示着后期气温相对较高,有利于作物高产,农业收成就比较好。类似的谚语还有“夏雨淋透,霜期退后”。
5.秋前北风马上雨 秋后北风无滴水
立秋之前如果吹北风的话,那么中原地区就会受冷空气影响而产生降雨。立秋之后如果再吹北风的话,那么我国的中原地区可能会遭受北方的干冷空气影响而发生大面积的干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