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巨星陨落,湖北籍传奇人物离世,令人痛悼!

访客 2025-09-09 15:54:34 56197
痛悼!湖北籍巨星陨落,一位杰出的文化名人离开了我们,他以其卓越的才华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了人们心中的巨星,他的离世让我们深感痛惜,同时也让我们怀念他的贡献和影响,这位巨星将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他的精神和作品将激励我们继续前行。

据新华社综合光明日报报道,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棉花遗传育种专家、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原所长喻树迅同志,因病于2025年9月7日在三亚逝世,享年73岁。

巨星陨落,湖北籍传奇人物离世,令人痛悼!

中国工程院官网显示,喻树迅为棉花遗传育种专家,主要从事短季棉育种、无膜棉研发利用等研究。1953年11月出生于湖北省麻城市。2003年毕业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获博士学位。201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据人民日报此前报道,喻树迅是湖北麻城人,大学毕业,便一头扎进了这片河南农村的棉花地,大半辈子种棉花、说棉花、想棉花,别人说他扎到地里,自己都能成一株棉花。

“吃的问题要牢牢掌握在咱中国人自己手里,穿的问题同样要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喻树迅是个随和的人,但说起棉花的话题,他比谁都犟。他是棉花业界唯一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棉花产业首席科学家,既能扎根科研,又时刻构划思考棉花的战略问题。

棉花,是仅次于粮食的第二大农作物,是战略物资,是经济命脉。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这样的“国家队”并不在北京,而是在河南的农村。

新中国成立初期,棉花紧缺,农业部批准成立中棉所。科研人员说,研究棉花必须到棉花生产最需要的地方去。最后,他们找到了距安阳市区20多公里的白璧镇大寒村。

1979年喻树迅到的时候,研究所几乎与世隔绝。他们早上一睁眼就去看棉花,晚上吃完饭还往地里跑,满心装的除了棉花,还是棉花。1992年,一场史无前例的棉铃虫灾害席卷全国棉田,国家棉花产业遭遇灭顶之灾。3年间,全国棉花种植面积从1亿亩锐减到6000万亩,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400亿元,传统的治虫办法对此却束手无策。

国外一家跨国公司表示愿以9000万美元提供转基因抗虫棉材料,但不出售核心技术,且中棉所必须放弃育种研究。中棉所最终拒绝了这个苛刻条件,但该公司的种子到1999年已占领我国95%的抗虫棉市场。

面对棉种市场的全面失守,喻树迅不服输,“决不能让中国的棉花安全受制于人。”在他主持下,全国上中下游优势单位联手攻关,1998年培育出我国第一个国审抗虫杂交棉新品种,2002年培育出我国第一个双价转基因抗虫棉新品种——1999年,我国国产抗虫棉市场占有率仅为5%,2012年就高歌猛进到98%,彻底打破了国外抗虫棉垄断。

同样出于培育棉种的战略眼光,喻树迅带领中棉所作为牵头单位,自筹经费与美国合作,在国际上首次开展棉花全基因组测序。2012年8月,在国际上率先完成二倍体棉花—雷蒙德氏棉全基因组遗传图谱绘制;2014年4月,亚洲棉(A基因组)全基因组测序组装已全部完成。从此,棉种选育从“大海捞针”变为“按图索骥”,为国家抢得先机。

“守住70%的自给率”是喻树迅常提的“警戒线”。种棉劳动密集,近年来,长江流域、黄河流域棉区植棉面积越来越小。但稳定的产棉结构离不开长江流域、黄河流域的棉区。为了重拾种棉积极性,喻树迅一直奔走呼吁,并提出快乐植棉:棉花既要高产,达到“千斤棉”的目标;又要实现规模化、信息化、智能化、机械化、服务社会化,大幅降低植棉劳动强度。

棉花收获的季节,喻树迅最忙。从东边海滨到西部棉田,从田间地头到前瞻规划都有可能把他请去。据说,棉花仅有3片真叶的时候,根深就接近1米。有这样深深的根,棉花才可以无惧盐碱干旱,枝繁花茂。喻树迅就是这样一株棉。

据报道,喻树迅长期致力于棉花短季棉遗传育种研究,提出了我国短季棉区划和短季棉育种目标,主持或参加育成多个短季棉品种,培育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转基因抗虫棉品种,开展棉纤维发育基础理论研究,为我国棉花应用基础研究作出了突出贡献。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二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首届中华农业英才奖。

来源:极目新闻综合光明日报、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国工程院官网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