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科毕业后上职校:有人为求职,有人为自救
本科毕业后选择进入职业培训机构学习的人,有的是为了提升求职竞争力,有的是为了自救,在当前就业市场竞争激烈的环境下,一些毕业生选择通过职业培训机构学习专业技能,提高自身职业技能水平,以增加就业机会和薪资待遇,也有一些人因为自身专业不符合市场需求或者面临职业瓶颈而选择再次学习,以改变现状并实现自我救赎,这种选择体现了个人发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也反映了社会对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和重视。
2025年暑期,“本升专”相关话题再次于社媒平台登上热搜。
此次受到广泛关注的,是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据媒体报道,2025年,该校的动车组检修技术、高速铁路综合维修技术等多个专业备注招生对象为本科生。该校的工作人员在接受采访时称,学校的本科毕业生报名情况不错,2024年就完成了招生计划。
“本升专”,即有本科甚至以上学历的学生回到专科或职业院校学习的现象。事实上,该话题近年来已多次受到关注。2024年初,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岭职)也曾因本科生回炉现象引起热议:据学校统计,近两年来,超过150名本科及以上毕业生回到该校学习,考取技术技能证书。
心理咨询便是前述本科生“回炉”的项目之一。傅博是岭职的工作人员,曾负责前述心理咨询项目的招生与日常运营。2025年8月,她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与一些全日制并颁发学历的项目不同,岭职的心理咨询“回炉”项目为培训项目,发放项目结业证书。在相关行业,这样的培训经历只算得上是起点。不过,它被关注的程度,某种意义上映射了社会心理健康备受重视的当下现实。
1
本科学历一半以上
根据该项目的招生页面,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继续教育学院曾组织院内外专家开发了一套“心理咨询培训课程”,通过支持社会机构开展培训和实施综合考试检验学员培训质量的方式,推广本项目。
傅博介绍,岭职于2020年引进该培训项目。最初,其目的是服务本校的职校层级学生。岭职过去设有心理咨询专业,“正好那个时候,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的心理咨询师证已经取消了,我们的学生在毕业就业的时候是需要这个项目结业证书的”。
傅博说,由于学校引入该项目时花费了一定成本,为了收回成本,该项目也对社会开放。据学校官网,来自社会的学生需达到一定门槛条件,方可报名,如具有心理学、教育学、医学等相关专业中级以上职称。在学历方面,项目并未卡死为本科及以上层次学生,其仅要求具有专科及以上学历,或是专科及本科大三以上在读。而按傅博的说法,报名者即便没有达到前述标准,也可报名学习,只是可能无法拿到结业证书。报名付费后,项目不再设置准入考试等进一步筛选学生,可直接入读。
渐渐地,学生群体拓展了起来。先是社工、教师等在日常工作中对心理学有明显需求的人群。尔后,项目的课堂上又陆续增加了一些看似与心理学不相干的学生。
范雅文曾担任岭职心理咨询专业的教师,为前述项目授过课。她向南方周末记者回忆,有全职妈妈来上课,渴望学习心理学知识,维护、改善亲子关系及夫妻关系;还有企业将员工打包送来培训。部门经理这样的中层管理者拿到结业证书后,遇到潜在的晋升或涨薪机会,就有更多筹码;人力资源管理从业者要处理企业员工轻生、维权等危机,心理学知识也能派上用场。
傅博称,该项目一年平均招生50-60人左右,来自校内与社会的学生对半开。就后者而言,来自社工行业的学生中,持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占比约为50%;来自其他行业的学生,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比例更高。
2
结业通过率80%-90%
2021年,从人力资源专业本科毕业的学员刘鲁锡(化名)入读了岭职的心理咨询项目。他回忆,项目的学习持续了小半年的时间,其中绝大多数时候,他是通过网课学习心理学知识。
傅博介绍,引入项目后,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继续教育学院的合作实体提供了相应的教材等课程内容材料,学校根据这些材料,组织本校教师,并聘请一批外部专家录制了相关网课。这些网课涵盖了一些基础性的心理学知识,如基础、社会与发展心理学,心理咨询技术与心理咨询方法,等等。“大多数内容是我们心理咨询专业的学生都会学的。”她说,“不过专业学生的课肯定会更丰富一点。”
网课之外,项目还有线下的课程。范雅文说,学校通常每半年组织两次线下课程。这些线下课程要就项目的结业考试做出指导;此外,还为学生们提供实地演练心理咨询案例的机会。
实操称得上是项目的重头戏。范雅文曾为实操授课,“作为一个咨询师,如果你想要帮助一个来访者,你从不认识他,到认识他,到获得他的信任,再到真的能够跟他探索很深的内心,甚至潜意识的部分,其中有什么样的步骤,它有个框架,我会先跟他们说最基本的理论。”她说。
理论之后,学员们便要“上手”。教师示范后,在场学员分为三人小组,轮流担任咨询师、来访者与观察员,模拟真实的小型心理咨询案例,每个案例10分钟。过程中,范雅文还会抽取学生,询问其咨询时遇到的难点,并答疑。几十人如此学习并演练,直到6小时过去。
不过,刘鲁锡与2022年的本科学员李美玲均称,他们此前上课时,线下授课因疫情改为了以线上会议的形式进行。
线上与线下教学全部结束后,学员们将参加由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组织的结业考试。考试均为客观题型,李美玲称,由于网课、教材与其他学习材料均有设置与考试题目类似的习题供学生练习,考试难度不算大。刘鲁锡也认为,“你把书背透了,它就不难了。”在他上课的半年内,他通常是在工作日每天花1-2个小时、周末每天花2-3个小时学习。
傅博称,结业考试的通过率在80%-90%左右。通过后,学员即可获得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颁发的结业证书;若不通过,两年内都还可以参加补考。
3
疫情之后的心理需求
报名项目前,刘鲁锡从事人力资源工作已有2-3年。从项目结业后,他考虑过转往心理咨询领域发展。他记得,自己给一些心理咨询工作室的兼职工作投过简历,但都石沉大海。在他看来,若非心理学相关专业科班出身,或有一定从业经历,仅凭结业证书,很难谋求一份心理咨询行业的工作。
范雅文此前从英国的一所高校获得了硕士学历,学习的细分领域为“职场环境下人的心理健康和自我发展”。她形容,岭职心理咨询项目对心理学的学习还只能说“粗浅”,“作为一个心理咨询师,如果我这辈子要学的是100分,那个课程就相当于是1分,是一个开头。”要想转向心理咨询相关工作,还要进行更多的专业学习。
傅博也认同这个说法,不过,“如果学员继续在他本职行业里工作,那就是看这个行业对证书的认可度了。”
在此之上,范雅文发现了另一种趋势。以往,不少人接受职业培训,主要目的是拿证上岗;如今,很多人参加培训,则是为了寻找自我。
她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她曾与一些入读项目的学生做过交流,发现其中有不少人或是自己,或是身边的亲友有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也有人被人格问题及内心迷茫空虚所困扰,而三年疫情后,这种情形更为凸显。
“我觉得现在的青年很重视心理健康的话题,所以他们就来学习了解。”范雅文说,“他们想解决自己的困扰,或者帮助朋友。”
李美玲便是其中之一。2021年,她的一位亲人因病永久卧床,因此变得郁郁寡欢,不愿与人交流。李美玲不知如何处理,变得焦虑起来。另外,疫情也令她担忧,卧病的亲人若感染,身体还可能会进一步受打击。
最终,为了缓解亲人与自己的心理状况,李美玲入读了岭职的心理咨询项目。时隔4年,她已经忘却了不少学过的知识,也说不上来曾如何运用过学到的心理咨询技巧,但她依然认为,这场培训对亲人与她都有所裨益。
在培训中,李美玲意识到,要想抚平他人的情绪,自己先要稳定下来。她尝试用刷培训习题将自己的空闲时间填满,这样就不会多想;她也努力改变自己过去闭塞的状态,多与人沟通,缓解焦虑。
心绪稳定下来后的李美玲,得以着手缓解亲人的心理状态。“每天都陪他说话,提他比较感兴趣的事情。”她说。这也得到了回报,如今再与亲人沟通,对方起码会给予回应,不再一言不发。
尽管项目每年的招生人数都相对稳定,没有发生太大的波动,但范雅文还是觉得,项目回应了疫情后,社会对心理健康的重视与需求。她不由想起了汶川地震——重大灾害后,总会有心理学专业人士进场助人,而一批心理咨询师就是在汶川地震后成长起来的。
无论如何,前述种种眼下只能存在于回忆中。傅博称,由于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停办了心理咨询基础项目,岭职的相关项目也已于2024年停办。而根据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继续教育学院的官网,该学院在办学二十余年后,于2025年2月撤销。
不过,范雅文并不为此感到悲伤。她觉得,参与授课的数年里,她认识到了一个市场化的职业教育项目是怎样运作的,以及什么样的学生会愿意报名培训。
她估计,未来,或许会有更多以找寻自我为主要目标的培训项目,“旧的时代的结束,意味着新的时代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