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黄金热”中陨落,“国”字号也难再躺着赚钱|黄金冰与火①

访客 2025-08-11 15:54:12 60577

黄金市场仍在上演“冰与火之歌”。

8月11日,国际现货黄金突破3399.27美元/盎司后回落。国内现货黄金稳居781元/克高位。

与投资“热”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消费端的“冷”。记者多次探访郑州管城黄金十字商圈多家珠宝商场发现,无论是工作日还是周末,在柜台前询价消费的顾客并不多。

数据显示,国内15家饰品行业上市企业中,13家净利润下滑。多家老牌巨头营收下滑均超15%。一边是金价高企,一边是传统黄金品牌业绩暴跌。

而在这轮“黄金热”中,中国黄金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黄金”)连续遭遇加盟商跑路、高管落马、大学生实习溺亡、大股东清仓……

2025年一季度财报显示,中国黄金一季度营业收入同比下降近四成,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超过六成。

曾经的行业巨头,为何在黄金牛市里黯然失色?它的困境,是否也是传统黄金品牌走向困窘的集中体现?

大象新闻记者 朱耒刚 成书丽

“黄金热”中陨落,“国”字号也难再躺着赚钱|黄金冰与火①

昔日市场霸主危机爆发:暴雷、遭减持、高管落马……

8月7日,正常工作日,郑州市高新区公园茂,一家中国黄金门店关闭,周边商家告诉记者其已停业。

中国黄金背靠央企背景,与周大福、老凤祥并称“中国黄金三强”。

2017年,其营收突破450亿元,门店数量超3000家,低价黄金+高克重产品“量大管饱”的策略下,在下沉市场婚庆、投资需求中曾经很有优势,尤其在三四线城市,成为许多消费者的首选品牌。

然而,这一策略在消费升级浪潮下逐渐失灵:年轻消费者更看重设计,而非单纯克重;高端品牌老铺黄金等抢占高净值客户;低价策略导致其利润率低下,品牌溢价能力不足。

与此同时,中国黄金深陷“暴雷”“股东减持”“高管落马”等负面舆论,品牌形象屡遭重创。

“黄金热”中陨落,“国”字号也难再躺着赚钱|黄金冰与火①

2022年,作为中国黄金全国首家加盟店,杭州旗舰店以“黄金托管”名义非法吸储暴雷。中国黄金坚称“托管业务系加盟商违规操作”,与总公司无关,由此引发公众质疑:央企对加盟商资质审核、业务监督的责任何在?

2023年初,北京富力广场中国黄金加盟店托管的上亿元黄金“不翼而飞”,调查发现,该店在关闭前一天,大股东突然减资退股,注册资本从1000万元骤减至300万元,疑为蓄意转移资产。中国黄金最终以实物黄金形式垫付损失,但过程波折——初期仅接受完整交易凭证的客户,后迫于舆论压力才逐步放宽条件。

2024年9月,中国黄金集团有限公司原党委书记、董事长卢进被查;2024年12月,中国黄金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占国涉嫌违纪违法被立案。2024年三季度净利润同比暴跌25.71%,股价较年初腰斩。

2025年6月,中国黄金发布公告,称中信证券投资有限公司(下称“中信证券投资”)计划将其持有的1392万股,通过集中竞价减持的方式进行减持。中信证券投资曾是中国黄金第三大股东,从2022年开始,逐步从中国黄金中退出,直至全部减持。

7月23日,东北大学6名学生在中国黄金旗下乌努格吐山铜钼矿参观时,因安全检查疏漏坠入浮选槽溺亡。讽刺的是,该矿此前刚被列为“安全典范”,事发前14天还高调召开安全生产会议。

在资本市场上,中国黄金同样遭遇“滑铁卢”。2023年以来,伦敦金现货连涨三年,中国黄金股价则连跌三年。截至目前,股价在8.23元附近波动,处于股价高点19.78元(前复权)的相对低位。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财报中,中国黄金管理费用201,582.66万元,比上年同期增加33,993.47万元,增长20.28%,主要因为职工薪酬增加及环境治理费用增加。

“黄金热”中陨落,“国”字号也难再躺着赚钱|黄金冰与火①

时代抛弃的不仅是模式,更是思维

“危机”重重之下,暴露出中国黄金加盟模式下总部对门店监管的失效。

中国黄金2022年财报中,已开业门店合计3642家,直营店仅105家,超过九成的中国黄金门店均是加盟店。

北京、杭州案例显示,加盟商随意开展未经审批的金融业务(如托管、预订),总部事后才以“单方面违规”撇清关系。

部分加盟商为维持利润,以次充好、违规吸储,损害品牌信誉;直营店仅占不到3%,导致企业失去对终端市场的把控力,沦为“挂牌收租”的松散联盟;质量失控,多地消费者投诉黄金成色不足,但投诉多被推给“加盟商自行负责”。

在证券之星一季度投诉公示中,中国黄金新增8件投诉公示,涉及商品分量不足、冒充合格产品。

36氪华中研究院院长徐结怀认为,中国黄金的困境本质上是传统国企在市场化浪潮中的“适应性失效”。Z世代的新生需求是,要设计、要文化附加值、要社交属性,而中国黄金仍停留在“克重计价”的原始阶段。与此相对,周大福推“传承系列”古法金年销百亿,老铺黄金凭故宫IP溢价30%,中国黄金却未见标志性创新产品。

此外,是央企光环下的路径依赖,认为“国字号”足以让消费者容忍服务缺陷,但年轻群体更看重体验而非背景。

中国黄金一位工作人员表示,公司在河南以前以加盟为主,现在增加了自营部分。

公司还相继推出了“满庭芳华”“三星高照”等具有文化价值的高端产品,以提升其品牌溢价能力。

公司年报指出,积极探索文化黄金和黄金文化商业研究实践,加强与“四大古都”等交流合作,有效嫁接博物馆资源,全新打造以“巡礼五千年”为主线的产品品牌体系。

中国黄金一名内部人员表示,正在打造与中原文化相结合的产品,还没有面世。

只是,以上产品创新能否获得成功,仍然需要消费市场的最终检验。

金价屡创新高给经营带来怎样的影响?如何应对水贝市场的价格冲击?是否会建立自己的“平价子品牌”?记者就一些问题联系了中国黄金方面,截至发稿,尚未得到回复。

“黄金热”中陨落,“国”字号也难再躺着赚钱|黄金冰与火①

金价继续创新高,传统黄金企业面临生死转型:要么革新,要么淘汰

8月8日,国际金价继续创新高。COMEX黄金期货盘中最高价一度至3534.1美元/盎司,创盘中历史新高。现货黄金价格周涨幅超4%,今年以来涨超32%。

中原期货分析师预测,国际金价后市将上涨至4000-41000美元/盎司。

金价“飞天”的同时,不仅仅是中国黄金,众多传统黄金企业梦想“落地”。

一位珠宝业内人士表示,受金价上涨抑制,黄金消费需求明显下降,很多传统黄金企业已经出现了利润、销售“双腰斩”,“90%的珠宝人已经躺平了”。郑州作为黄金消费的重要市场,金鑫珠宝、金美福等区域性品牌也受到一定冲击。

财报显示,周生生2024年关闭122家分店,营业额同比下降15%;老凤祥2024年营业收入567.93亿元,同比下降20.50%;周大生2024年度营业收入138.91亿元,同比下降14.73%。

2025年一季度,老凤祥营业收入为175.21亿元,同比下降31.64%。

2025年二季度,周大福在中国内地净关闭311个周大福珠宝零售点,总数由一季度末的6274个降至5963个。黄金首饰及产品均价上涨13.1%,却与零售值的负增长呈现显著反差。

中国黄金协会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我国黄金产量同比增长1.49 %,消费量却同比下降5.96%,其中黄金首饰再降26.85%。

方正证券分析师朱林认为,金价持续上涨,消费者更倾向于投资保值类黄金产品(如金条、金币),而非饰品类黄金,这对传统黄金首饰企业冲击较大。未来消费是00后的时代,黄金对他们吸引力并不大。“年轻人更喜欢潮玩,新消费。”

老牌黄金企业多以“保值”“婚庆”“传承”为核心卖点,品牌调性偏向保守。然而,Z世代消费者更追求个性化、时尚化和社交属性,对“老气横秋”的黄金饰品兴趣寥寥。

尽管部分企业尝试推出轻奢系列或IP联名,但整体设计仍未能突破“大克重、粗链条”的传统审美,与周大福“传承”系列、潮宏基“国潮风”等竞品的创新力差距明显。

国家首批注册珠宝质检师,河南省珠宝玉石协会行业自律和维权委员会主任慕强表示,目前富有文化价值的产品越来越多,文化属性产品在渐入人心。在产品上,非洲翠,月光石,玉髓等非金饰品销量明显增加。此外,在消费理念上,为美而带的越来越多,消费者更考虑性价比,不再过分注重材质的价值,而是工艺价值。

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表示,以中国黄金为例,传统黄金企业如若想避免成为“明日黄花”,必须进行变革,从“野蛮加盟”到精准直营,缩减加盟比例;拥抱数字化管控,建立全渠道资金监控系统,杜绝加盟商私自开展金融业务;进行产品革命,从“卖原料”到卖文化,成立独立设计团队开发新IP系列;拆分业务线,将投资金条与时尚珠宝完全分离,避免低价形象拖累溢价能力。

从“黄金消失”、高管落马到资本撤离,中国黄金的危机绝非偶然。当行业告别粗放增长时代,依赖规模扩张、忽视消费者价值的企业,终将被市场淘汰。黄金行业的竞争逻辑已变,曾经的“国字号”背书和低价策略不再是护城河,取而代之的是品牌温度、产品创新与合规经营。

传统黄金珠宝企业若想重获消费者信任,必须彻底告别“躺着赚钱”的旧思维,直面三大拷问:如何平衡规模扩张与品牌价值?加盟模式的红利期已过,未来如何以直营和数字化重构渠道掌控力?如何从“卖金属”转向“卖文化”?

黄金的溢价来自情感联结,而非克重数字,2025年的千元金价时代,既是机遇也是试金石。

本原创稿件版权归大象新闻所有。转载或合作,请联系:0371-65888889;邮箱daxiangcaifu@126.com。

阅读
分享